产于建阳的白茶名种——“贡眉白茶”竟然是闻名于世“波士顿毁茶事件”后孕生的产物,这是笔者 3 月 29 日在建阳市漳墩镇兴业白茶厂采访时了解到的。
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(1607),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从岭南、厦门、闽北收购半发酵绿茶,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,不久中国茶叶便名噪英伦三岛,很快成为欧洲人的日常饮料。欧洲科学家以Varbohea(武夷山变种)为中国茶叶之名称。十八世纪前半期,英国茶商将茶叶引入北美洲等殖民地,使得北美人民对中国茶叶格外垂青,成为首选饮料之一。由此,意识到茶叶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,英国政府便开始在北美殖民地对茶叶征税。由于征税名目繁多,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强烈不满。于是产业视窗茶文化波士顿等地人民团体纷纷组织抗茶会。1773 年 12月 16 日,波士顿茶党组织 5000 多人,涌向波士顿港口,手持短斧,分三组登上了茶叶船,打开船舱,劈开木箱,将 3 艘船上价值 18000 英镑的 342 箱茶叶全部倾入海中。此次事件后,中国出口茶数量骤减。据史载:清乾隆三十七年英国进口(包括武夷茶)华茶达 3000 万磅,到了清乾隆五十三年间,进口华茶骤减至 330 万磅,不到二十年里骤降 8.1 倍。
据建阳市漳墩镇南坑(今属桔坑村)箫氏后裔箫乌奴回忆:南坑产茶历史久远。早在唐朝至明神宗中期皆产绿茶。明末清初所产的半发酵绿茶,大多纳入武夷茶系列出口。谁知遭遇此毁茶事件后,作为武夷茶中的南坑茶自然是价跌滞销,效益低落。对茶园,箫氏兄弟无心经营,半采半荒。就连原先制作绿茶、乌龙茶的传统半发酵工艺也懒得去做,为省工省炭,采摘下来的茶青不炒不抒,半晒半晾后低价出售。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,此种没经过发酵的茶,由于其产地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,使得茶叶外形毫心肥壮,茸毛多而洁白,叶质柔软,干茶色泽翠绿。注入摄氏 80 度温水冲泡后,毫心与嫩叶相连,绿面白底透着银光,白得透明,白得纯粹。因披满白毫,茶商便称其为“白毫茶”,又因出产南坑,故又俗称“南坑白”。此茶品饮时顿感滋味清凉醇爽,香气鲜纯,有别于绿茶、红茶。该茶于清乾隆五十二年之后重新销往西欧、东南亚市场。特别是由于“波士顿毁茶事件”导致北美殖民地国家独立后,取消了对中国茶的征税,使得北美民众恢复了饮茶爱好。不少大腹便便、体态臃肿的消费者饮用后,觉得此茶有着减肥刮肠降压之功效,纷纷求购此种白茶。于是,引来众多茶商争相竞购,使得“南坑白”茶价直飙上升。清朝廷官员见此种白茶味道清香,其形因披满白色的茸毛,状如寿星的眉毛,因而称曰:“寿眉”,便将索购的“南坑白”进贡朝廷。于是,上乘的“寿眉”便改称为“贡眉白茶”进贡朝廷,深得朝野上下垂青。面对市场看好,箫氏兄弟皆大欢喜,便大力扩种南坑特种小白茶。
为扩大南坑白茶的种植面积,箫氏兄弟大量招募来自江西的茶农来此开山种茶,加工白茶,一时盛况空前。箫苏伯、箫占高除了雇请大量江西的茶农外,还先后办起白茶加工厂,名曰“上林厂”。因南坑属水吉县(今水吉镇)管辖,水吉便成了白茶外销的集散地。光绪年间(1875—1909 年)香港、广州、潮汕茶商在水吉开办茶店就多达 60 多家,其中有金泰、杰泰等港商 21 家;友兰、绿华等穗商 3家;瑞苑、奇苑等厦商 4 家。据《茶叶通史》载:“民国二十五年(1936 年)水吉产白茶 1640 担,约占全省白茶出口的 48.17%。民国二十九年(1940 年)核准加工水吉出口白茶 3600 箱(其中白牡丹 950 箱,寿眉 2650 箱),占全国侨销茶的三分之一。”
改革开放后,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,南坑白茶生产恢复生机。1984 年贡眉白茶在合肥全国名茶品质鉴评会上被授予“中国名茶”称号。2006 年 1月与 2009 年 8 月,韩国茶联会会长、韩国国际茶叶研究会长郑仁梧率茶道大学院茶文化考察团一行,两次来到漳墩镇对“贡眉白茶”进行考察、交流。郑仁梧教授在正宗小白茶发源地参观后说:“而今市场上由小白茶加工的贡眉白茶十分罕见,白茶品质远比原先想象的要好。”如今,漳墩镇生产的“贡眉”、“寿眉”已成为全国独有白茶品种。笔者在该镇兴业白茶厂采访时,看到该厂厂长叶赞喜正忙着为出口贡眉白茶装车,他喜滋滋地说道:“通过加大品牌意识宣传,如今‘贡眉白茶’供不应求,今年大约要出口 2000担。”